(期貨日報)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實證研究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第六部分“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中明確指出:深入推進期貨市場建設,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市場風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保險+期貨”連續兩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作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障農民收入、轉移保險公司風險的創新模式,經過兩年的試點,其重要意義及推廣價值已獲得中央及各界充分肯定。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由于種植生長條件等因素限制,我國的天然橡膠種植主要分布在云南和海南兩大產膠區。對于當地的農民來說,橡膠是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自2010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逐年下跌,每噸單價從43000元的峰值,一度跌至2015年的最低點9000元。2016年以來,雖然天然橡膠價格有明顯的回升,但是由于影響價格因素眾多,給天然橡膠生產利潤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國內橡膠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與2011年相比,2016年橡膠生產成本由1050元/畝上漲到1800元/畝,橡膠膠乳收購均價卻由過去的25000元/噸跌至9500元/噸。膠農們辛苦勞作,收入不增反降,甚至出現割膠利潤不足以覆蓋割膠成本的現象。
目前,國內對于橡膠種植戶的農業保護補貼政策尚不完善。膠價下跌時,國儲雖然適時收儲,但由于受到橡膠儲存條件要求較高,以及國儲收儲空間有限等客觀因素影響,被動式的行政干預對于改善膠農收入的效果不如人意,而膠農組織形式分散,缺乏避險意識和工具,也使得棄割、停割等現象屢現報端。
2017年5月,由上海期貨交易所發起并支持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正式啟動,旨在通過保險掛鉤上期所橡膠期貨,為膠農割膠價格提供保護。上期所專門投入扶持資金3960萬元,并與23家期貨公司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書。項目覆蓋海南省、云南省共15個貧困區縣,其中14個為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天然橡膠現貨產量約36000噸,種植面積約40萬畝。
探索運用“保險+期貨”的創新模式,啟動天然橡膠項目試點,使廣大膠農間接成為了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保險+期貨”模式成了連接膠農和期市的紐帶,使零散的生產者個體能夠成為期貨市場的參與者。其原理是:保險公司基于期貨市場上相應的天然橡膠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天然橡膠農產品價格險,賣給膠農或農業合作社;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天然橡膠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風險;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相應的復制看跌期權操作,進一步轉移風險,最終形成風險轉移、各方受益的閉環。具體操作模式為膠農或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橡膠價格保險,一旦膠價下跌,保險公司給予保險賠付.同時,保險公司向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橡膠場外看跌期權,尋求再保險,無論是價格保險還是看跌期權,都以橡膠期貨價格為標的物。
國泰君安期貨今年在國家級貧困縣海南省瓊中黎苗族自治縣開展了2000噸橡膠“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開展過程中,首先,公司通過項目路演向當地政府和農戶闡述“保險+期貨”理念,并獲得了當地監管局、地方政府、合作社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其次,公司結合當地需求,從割膠周期、膠農膠水成本、保險賠付概率、保費水平等多個方面對保險方案進行設計。再次,在當地政府、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為當地合作社承保,為600余名膠農提供了保障,實現了項目的平穩落地。在投保之后,保險公司第一時間向國泰君安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購買橡膠場外看跌期權避險,完成了價格保險的再保險,實現風險分散。第一期保險于2017年9月28日結束,由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支付保險公司期權結算款,再由保險公司向投保膠農賠付保險賠償款,實現對膠農的賠付10余萬元。
“保險+期貨”的操作模式可以實現將風險由膠農通過保險公司、期貨子公司向期貨市場轉移。通過保險的方式來補貼農業,滿足農村需求,不僅優化了財政價格補貼方式,而且豐富了保險品種,完善了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期貨行業利用衍生品模式的創新為保險公司、為農業、農民提供了一個轉移風險的市場、風險管理的工具,助力金融市場更好地服務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輪胎企業開工率下跌 天然橡膠周度行情震蕩下行2021-09-13 07:09:04
- 天然橡膠期貨保險獲賠款191萬元2021-09-06 08:09:00
- 助力鄉村振興,“保險+期貨”四度起航!2021年浙商期貨白沙橡膠價2021-09-01 09:09:31
- ANRPC:短期供需形勢支撐橡膠現貨市場2021-08-05 03:08:37
- 橡膠向上驅動力不足2021-06-18 03:06:44
- 完善風險管理助推橡膠產業發展2021-06-07 02:06:30
- 海外產區開割進度較緩 我國進口天然橡膠價格小幅上漲2021-04-28 0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