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又偉大的橡膠樹
橡膠樹,一種平凡的、差不多就要讓人熟視無睹的樹,則帶給我們衣食。海南到處都可以見到橡膠樹的身影,而橡膠樹的生長、發展與海南農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52年海南農墾農場創建,即開始在海南島大力發展橡膠種植,經30多年的努力,選育出多個抗風、耐寒品種,終于在北緯18°以北地區大面積植膠成功,使海南島一躍成為中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
成片的橡膠林能帶給人一種巨大的享受,如果站在高處,看到的膠林就如同一件綠色的大氅,輕柔地披在平地和山坡上。在邦溪農場,漫山遍野,覆蓋著膠林,一條寬約三米的水泥路在膠林中蜿蜒而上,把我們帶入膠林深處。膠林濃密,樹蔭匝地,四周彌漫著似乎可以觸摸的靜謐。綠色的樹冠,幽暗的林地,圓柱狀的陽光,使人極易產生幻覺,這時山風吹過,整個膠林簌簌作響,連山體也好像在輕輕搖晃。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一片深不可測的海洋,一棵樹的樹冠連著另一棵樹的,它們一起拂動,竟像一片涌動的海潮。有幾個收工比較晚的膠工,騎著摩托車收膠,他們在膠林里穿行,渺小,靈巧,像覓食的魚,又像織巢的鳥。
橡膠樹是落葉喬木,到了冬天,它們身上的葉子要掉光,即使站在很遠的地方,也能看清它們那白皙皙的枝干。這時候它們經常睡覺,總是裸露出它們睡夢中的美麗的容顏。但眼下,是初夏,它們身著孕婦的服裝,正在孕育著奶汁。知道怎樣關心它嗎?知道怎樣伺候它嗎?最后,知道怎樣撫弄它嗎?
通常所說的三日一刀或者五日一刀,最初聽上去讓我心驚肉跳。然而實際上就是這樣的。如果你很近地走到一棵橡膠樹身旁,你就會發現,它身上刀痕累累。全國勞動模范、五一獎章獲得者劉金鳳女士為我們出示了她的割膠刀,三棱形,刀鋒長十三、四公分,閃閃發光,用它在膠樹的肚皮上斜劃出一條弧線,從傷口上就會流出橡膠樹的血液,這血是白色的,看上去與人的乳汁一模一樣。這樣,人們有理由叫它乳膠。
在橡膠樹身上下刀可能是一件讓人感覺痛苦的事。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刀,橡膠樹永遠不能成其為橡膠樹,在這一刀之后,橡膠樹完成了如同女孩到女人的蛻變過程。這過程痛苦而完美。劉金鳳是一個割膠能手,她示范割膠要領,動作嫻熟,乳膠從樹干滲出,凝聚成珠,成線,緩慢地流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南農墾曾迎來了一批批知青,詩意的青春,浪漫的年華,全部托付給有如海洋深廣的橡膠林。乳膠依然那么潔白,但那些知青的身影卻杳不可尋。我們面前的膠林據說已有四十多年的樹齡,它們認識的人想來肯定也不在少數,在今天這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它們是否仍在翹首等待那些昔日與它們風雨相伴的故人?它們能從我們這些到訪者中尋找到一兩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嗎?到農墾,不能不提到知青,當年知青們植膠,割膠,來了又去了,后來有的人變成了成功人士,于是,站在遠處,隔著云霧,隔著海峽,對農場,回眸凝望。但橡膠樹永遠站在原處,它們的目光可曾越過山巒企盼遠方?紅光農場展覽室,一幀幀珍貴的知青照片,使我們恍然回到過去。青春的容顏,最高指示,被定格和凝固在這片熱土上。有一張照片,一個女青年正在割膠,明眸皓齒,玉腕長發。她永遠在割膠,沉默的膠林是她青春的背景。她叫什么名字?如今在哪里?
風,又滑過膠林,那些葉子興奮地交頭接耳。我,想聽懂它們的絮語。
橡膠樹經濟壽命大概為30年,到了這個年限就意味著將要被砍伐。橡膠樹天然壽命是多少,不得而知。也許它的壽命也可以達到幾百年,最終活成一個價值不菲的文物。但沒有幾株橡膠樹會有這么幸運。假若有一天,它斷膠了,它還可以去搭橋、做房、造紙等等,物盡其用。人們不會輕易拋棄一株已經造不出乳汁的橡膠樹。
我們可以分不清橡樹、橡膠樹和香蕉樹,但是,它們始終身份清晰,各安其位,自己絕對不會弄混自己。相反,我們人常常弄不清自己。種稻谷的人,人稱農民,但種橡膠的人卻叫他"膠工",種橡膠的工人?墾區的職工都被稱為農墾工人,而很少被叫做農民。這種稱謂反映出過去幾十年間農場職工亦農亦工、模糊不清的尷尬身份。非工非農的直接害處就是,好處兩頭都不沾邊。幸運的是,近幾年來,農場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不僅提倡企業利益最大化,而且踐行職工利益最大化,積極改善民生,農場職工生存條件得到較好的改善。作為經濟林木,橡膠樹需要比其他樹種更好的"種、養、護",而農場的膠工,則需要更多的善待。
一棵橡膠樹從開割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不停地奉獻它的乳汁。重疊在一起的刀痕形成了它的年輪,佐證它被凌遲的一生。它幸福嗎?有一天,橡膠樹老了,它也許要說,作為橡膠樹,我覺得驕傲,是因為我身上布滿別的樹身上沒有的刀痕。同樣有一天,一個膠工老了,他可能會說,我驕傲是因為我在橡膠樹身上留下了那么多的刀痕。
小知識
190多年前的某天,英國植物學家理查德·斯普魯斯來到巴西。他在熱帶雨林里發現一種樹皮光滑平坦的小樹,開著黃色的小花,用刀割開后流出白色黏稠的物質,于是帶回英國,種植在皇家植物園里。
1823年,一個叫麥金托的工人不小心將橡膠汁弄到衣服上,意外地發現它有防水的功能,于是用它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件雨衣。
1887年,約翰·博伊德·鄧洛普在幫兒子修自行車的過程中來了靈感,用橡膠發明了充氣輪胎,后來在修車的實踐中,又將輪胎做成可以拆換的,由車主自己修理,并于1891年申請了專利。
從此,人類對橡膠的需求急劇上升,整個世界也就"轉"了起來。然而,巴西的橡膠產量已無法滿足需求,于是,英國人把橡膠引種到了東南亞。到1900年,英屬殖民地橡膠樹的種植面積已達2000公頃,后來的十幾年內,又擴大到40萬公頃。如今,橡膠原產地的巴西,產量僅占全世界產量的5%了。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澳大利亞男孩被閃電擊中 因穿橡膠底鞋幸免于難2021-10-28 03:10:55
- 全球第一株轉基因橡膠成功在印度種植2021-07-01 10:07:43
- 波爾布特公開的資料是偽造的,他是柬埔寨國舅,根本不是橡膠工人2021-06-16 11:06:56
- 海南橡膠西聯分公司發放防暑降溫飲品1300余件2021-06-08 11:06:23
- 市領導調研200億只丁腈手套項目2021-06-04 11:06:09
- 海南橡膠金橡公司組織黨員干部到基層單位蹲點學習2021-06-03 11:06:29
- 謝文雄 - 照進橡膠林的光輝 (建黨100周年征文)2021-06-02 0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