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長出年產值3億元橡膠產業
68歲的史貴賓,是日照嵐山區中樓鎮雞山溝村村民。到了這個年紀,原本可以休息休息了,史貴賓和老伴卻仍不肯閑著,日日到村子里的橡膠廠打工。“不用出遠門,在廠子里我一年能掙四萬多呢。老伴干輕快的活,一年也能掙一萬多。”史貴賓說,過怕了窮日子,現在有了掙錢的門路,身體還干得動就不愿意閑著,手里多攢點錢,心里會更踏實。
在雞山溝村,橡膠廠改變的不僅是史貴賓一家。
東靠雞山,西靠馬亓山,雞山溝村村如其名,是個山溝溝里的小村莊。這樣的地理位置一度困住了雞山溝村發展的腳步——山嶺薄地耕作難、產出低,村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種的糧食不過夠個吃穿。村集體沒有收入來源,集體支出“拆東墻補西墻”,還負債二十余萬元。但現如今,村集體不光還上了欠款,村集體還實現固定資產積累超千萬元;村莊的橡膠產業不光能吸納2000余人就業,而且年產值超3億元,產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山旮旯”里的窮山村,緣何而蝶變?
“窮極思變,80年代那會,有村民率先走出山村務工,學到了塑膠加工的手藝,并帶回了村里,就這樣逐漸發展成了橡膠產業。”雞山溝村黨支部書記盛榮山回憶。
產業不是一天長成的。最初,村里只有一套100KWV的變壓器,供電量限制著橡膠生產戶的規模。本小利薄的家庭小作坊,又難以負擔變壓器擴容的費用。電,成了村里擴大橡膠生產規模的硬門檻。
90年代,農村電網迎來改造。雞山溝村集體順勢投資擴容了變壓器負荷。擺脫了電力的束縛,橡膠產能突飛猛進。之后,村里的變壓器幾乎以每年一臺的速度增加。而今雞山溝村變壓器已達20多臺,用電負荷7000KWV。這個僅有370戶村民的村莊,從事橡膠生產的達到了一百多戶。
村里干橡膠的多了,種地的就少了——靠天吃飯的貧地料理起來麻煩,產出又不高,忙活莊稼收成,還耽誤打工掙錢。不少村民的土地,就這樣撂了荒。
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能否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讓村民既不耽誤收成又能打工掙錢?2013年,雞山溝村兩委就此組織開展了一次集體討論。最終,討論決定:為方便耕作,提高土地產出價值,村集體統一回收土地,對土地進行整理,讓小塊地變大塊地,大塊地集中連片,通過開荒、深翻、培肥改良土質。另外,將村里荒廢的溝渠填平,為橡膠生產加工創造空間。
先解開一個“死扣”,再拴上一根“紅繩”。耕作條件改善之后,2014年,雞山溝村依托黨支部領辦的農業專業化合作社開始土地流轉。通過爭引項目、對外租賃土地、爭取政策扶持等,發展起高效農業。
昔日土丘、低坡、荒地,終于綠浪翻滾,碩果滿枝。而今在雞山溝村,300畝黃桃迎風吐蕊,200畝桑樹嫩芽萌動,蔬菜大棚里的土豆即將收獲,200畝大櫻桃也將在這個春天開始栽植。
由于精心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近幾年雞山溝村的建設用地和總人口雖然都在增加,但人均耕地卻從未減少。與此同時,將土地流轉出去的村民,不僅可以安心的在橡膠廠打工,還可以每年領取土地流轉費和合作社分紅。
發展仍在繼續。為改變傳統的粗放式橡膠加工模式,解決家庭作坊生產規模偏小、產品檔次不高、提檔升級步伐不快等問題,雞山溝村規劃了住宅樓,村民們從山溝里搬了出來,騰出的土地,一部分規劃了工業生產園區,剩下的又為承載更多產能留出了空間。
從傳統的黑塑膠到現在五彩斑斕的塑膠制品,從山嶺薄地靠天吃飯到輕輕松松拿土地分紅,從一年攢不下幾千塊錢到人均年收入三萬多,現如今,雞山溝村村民不僅有活干、有錢掙,還有了好的生活環境。村民們感慨說,這是“支部帶了頭,一步一層樓”。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丁兆霞 通訊員 姚文鳳 丁明杰)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全球第一株轉基因橡膠成功在印度種植2021-07-01 10:07:43
- 波爾布特公開的資料是偽造的,他是柬埔寨國舅,根本不是橡膠工人2021-06-16 11:06:56
- 海南橡膠西聯分公司發放防暑降溫飲品1300余件2021-06-08 11:06:23
- 市領導調研200億只丁腈手套項目2021-06-04 11:06:09
- 海南橡膠金橡公司組織黨員干部到基層單位蹲點學習2021-06-03 11:06:29
- 謝文雄 - 照進橡膠林的光輝 (建黨100周年征文)2021-06-02 01:06:31
- 「抗高溫 保民生」海南橡膠八一分公司夏日“送清涼”2021-06-01 11:06:40
- 2021年度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50強排行榜公布07-30
- 鄧祿普捐贈急需物資——發電機150臺!07-24
- 山東橡膠行業50強公布07-21
- ANRPC:2021年全球天膠市場供需料相對平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