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橡膠工業技術進步歷程
建國初期,橡膠工業即以提升產品質量為契機,整體推進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當時,不僅工廠機器設備、廠房遭到戰爭破壞,更嚴峻的是缺乏技術力量,缺乏管理經驗,缺乏熟練工人,產品質量問題突出。膠鞋鞋底易斷裂,雨衣常常發生粘連,被市場上戲謔為“多情雨衣”、“禮拜鞋”,輪胎則被稱為“裂口輪胎”。人民政府和工廠管理者,緊緊依靠工人群眾和少得可憐的技術人員,從配方、結構設計、生產工藝上入手,群策群力解決問題,并總結出工人自找自查、互找互查和專門檢查相結合的質量管理辦法。同時,加強人才培訓,自力更生搞科研,最具代表性的是,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航空輪胎及軍工橡膠配件,不僅較好地滿足了保家衛國的需要,而且奠定了國防橡膠工業的基矗
計劃經濟體制下,三線建設、歷年老廠改擴建,都是優先采用當時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并力求生產規模合理。由老廠援建的東風輪胎、河南輪胎、銀川橡膠、貴州輪胎等輪胎廠,宜昌中南等膠帶膠管廠以及益陽、桂林橡機廠等,技術設備源於老廠、高於老廠,生產能力也是當時屈指可數的,而且科研和原材料生產同時上馬,配套發展。
全國橡膠工業科研、教育體系和生產建設技術管理系統日臻完善,形成了干部、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主管部門、 研究院所和企業三結合的科研攻關機制,靠集體智慧,提高全行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和生產建設管理水平。據當年的統計,輪胎平均行駛里程,“一五”后期即由1萬公里提升到近5萬公里,到七十年代初即達7-9萬公里。
改革開放,橡膠工業的第一要務是技術進步、產品升級換代。全行業建立起廠院結合的研發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機制,有效地提升了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和更新換代速度。
斜交胎優質輕量、優化結構設計和提高行駛速度“三項改造”,以及配套的骨架材料尼龍化、硫化“以機代罐”等具體技術措施實施,速度快、效果好,涌現出樺林、黃海、雙錢、回力和東風等“十萬公里(一次行駛里程)、百萬套(單廠年產能)”大廠。靠自主研發,靠跨部門、跨行業集體攻關,河南輪胎廠在1977年試制出第一條大型無內胎工程斜交胎之后,1987年正式生產出36:00-51巨型工程輪胎,從而結束了工程巨胎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膠鞋行業以運動鞋、旅游鞋、休閑鞋等中高檔產品為主的技改獲得成功,改變了市場上幾乎是清一色解放鞋的舊貌。“七五”之初,以子午線輪胎、高強力及難燃輸送帶以及為汽車、電子家電和工程建設配套的橡膠制品等為主、旨在產品升級換代的技術改造,即全面展開。
子午線輪胎研發,起始於1958年前后,但由於國外技術封鎖而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創造的條件,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一下子使國內外技術差距縮短了幾十年;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技術,則更加符合國情,使高端技術易於推廣應用和普及,從而使中國輪胎發生質的變化,高速發展的是更新換代產品,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1982年,真正工業化的正泰回力牌第一條國產轎車子午胎下線;
1985年,中國輪胎生產統計,第一次出現子午線輪胎;
1990年則有8家企業生產子午胎,總產量118萬條,時年全國輪胎總產量為2867萬條;
2000年,輪胎總產量達到1億條,而子午胎為2951萬條,子午化率接近30%。 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巨大的輪胎等橡膠產品潛在市場日益顯現,加之國家對外資政策吸引,國際大品牌大舉進入中國,紛紛建廠擴產。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經濟日報社,聯手推出以十大輪胎為首的百家民族品牌,著力品牌培育,倡導自主創新,并向市場推介自行開發的新產品,以促進民族橡膠工業振奮精神,重振雄風。
2008年,全國子午胎總量超過2.6億條,子午化率為75%。
其中,雙錢、朝陽、三角、玲瓏、風神、前進、萬力、雙星、賽輪以及成山等“中國名牌”載重子午胎市場份額占到50%以上,協會推薦的萬力、好運、三角、玲瓏、海大和BCT牌六大轎車子午胎民族品牌也占到四分之一。中國擁有了年銷售收入過百億的杭州中策、三角集團和玲瓏集團等大輪胎公司,世界輪胎75強中,中國就占有11席。雙錢等載重子午胎技術、萬力等乘用子午胎技術、三角集團和天津賽象聯合研發的巨型工程子午胎技術與裝備,大都形成了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競爭力。
輸送帶、V帶等其它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原材料和設備更新,產品大都升級換代。象以鋼絲繩和尼龍、聚酯為骨架材料的高強力輸送帶,占到總產量的80%;同時發展了難燃帶、管狀帶等不同用途的新產品,滿足了礦山、港口等特殊輸送條件的不同需求。國防橡膠制品則較好地滿足了國防工業日新月異的需求。
為橡膠產品配套的原材料,生產技術、裝備和產品大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炭黑行業實行大爐型、濕法造粒和尾氣發電工藝,質量提高,品種增加,油耗由3.2噸以上降到1.8噸以下,節能降耗,從源頭上消除黑色污染;
助劑行業提倡綠色產品、清潔生產,以自主創新的技術和工藝,生產的綠色環保防老劑產量占到87%,促進劑也超過一半,既減少了生產過程、使用過程的污染,也減輕了社會環境治理的負擔;
骨架材料基本實現了更新換代,尼龍、聚酯簾帆布和鋼絲簾線取代了棉簾帆布,新型鋼絲繩、胎圈鋼絲等能較好地滿足橡膠新產品的性能需求。
以再生膠改進工藝設備、擴大生產和深化后加工為主,加之硫化膠粉和輪胎翻新,廢舊橡膠資源70—80%得以綜合利用;
全行業注重清潔生產、節能降耗,都在致力于保護環境,實施循環經濟。
自改革開放國家實行科技成果獎勵以來,橡膠行業獲國家級、部級獎勵項目已達6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近20項。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