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
商報全媒體/椰網/海拔手機端記者魯啟蘭魏銘緯許文玉鄭邦京文/圖上世紀初,有專家在環島考察時,認定儋州的南部地區種植橡膠條件相當優越,得天獨厚。因此,大批華僑蜂擁而至,墾荒植膠,使儋州成為我國橡膠的主要產地,同時也是中國引種橡膠成功的第一塊寶地,它開創了中國栽培橡膠的新紀元。現在的儋州,是全國橡膠業的主要基地,在100多年的中國橡膠發展史上,面積、數量、產量,一直名列前茅。
借著前期拓荒橡膠林的基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華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遷至儋州開展研究,“熱作兩院”的故事由此揭開。
“儋州立業,寶島生根”
“熱作兩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暨華南熱帶農業大學,位于海南儋州寶島新村。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熱科院”)創建于1954年,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前身是設立在廣州的華南特種林業研究所,1958年從廣州遷至海南儋州,1965年研究所升格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94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更為現名,1979年研究院各研究系升格為研究所,2007年院校分離,熱科院歸屬農業農村部管理,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并入海南大學儋州校區。
“新中國剛成立,便遭遇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天然橡膠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被禁運,西方國家甚至連一塊膠片、一截橡膠芽條都不允許輸入中國,東南亞一些產膠國在美英等國的控制下,也頒布了針對中國的‘封關’法令。當時,國際形勢嚴峻,橡膠作為四大工業原料之一,是不可或缺的資源,但是當時中國橡膠資源非常稀缺。因此,1958年,國家把在廣州的華南熱帶農作物研究所遷到了海南儋州的聯昌試驗站,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橡膠研究。”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試驗場副場長艾小星介紹,當時的聯昌實驗站,恰好有華僑在儋州種植的一片橡膠園,而且海南屬于亞熱帶地區,擁有天然的氣候優勢,非常適合開展熱帶作物研究。
據了解,當時的研究團隊,在遠離城市的荒野上,創辦一所熱帶作物高等學府,既無城市作依托,又無高樓大廈作校舍,同時缺少師資與教材,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剛從廣州遷來的教職工,在討論研究所和學院的建設方案時,一致同意把這片從來沒有名稱且被定為所院地址的熱土,正式命名為“寶島新村”。從此,在海南島的地圖上,就有了“寶島新村”這個位點的名稱,并一直延用至今。周恩來總理曾為熱作兩院題詞:“儋州立業,寶島生根。”凡有熱作處,皆有寶島人。
“1958年遷來儋州時,一房一瓦都沒有,科研人員非常辛苦,都是在茅草房內或者野外開展研究。目前的建筑,均是在原址上進行修繕重蓋。”在熱科院的舊址陳列館內,陳列著許多老舊照片,通過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的研究環境非常艱苦,但全體教職員工和大學生都懷著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科教事業和學習中,無一人退縮。
在全體教職員工的艱苦奮斗下,后來熱科院成為我國獨特的、唯一的熱帶農業科研教學中心,在橡膠與熱帶經濟作物的育種、栽培和加工領域中均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在培養橡膠、熱帶經濟作物的科技人才方面也作出了卓著貢獻,使“凡是熱作處,必有寶島人”成為現實。
六十多年來,幾代熱科院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通過多年攻關,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北緯18度到24度范圍內大面積種植天然橡膠的國家,平均單產屢創新高。在此過程中,“熱作兩院”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我國國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也由此奠定了其在天然橡膠和熱帶農業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繪就了“丹心耀南疆”的奮斗底色。
“西聯寶島,南國珍珠”
提起儋州的橡膠發展,繞不開西聯百年膠園。這片歷史悠久的膠園現存1600多株橡膠,是我國目前僅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百年膠園,也是中國橡膠發展史的“活標本”,更是愛國歸僑橡膠強國夢的又一經典見證。
儋州市那大洛南公路旁,矗立著狀如三葉橡膠樹的紀念碑。沿著紀念碑往里走,一棵棵兩人合抱、周身布滿疙瘩和刀痕的老膠樹傲然挺立,講述著西聯百年膠園的歷史。
西聯農場的工作人員小唐告訴記者,園內有一片平均年齡一百年的橡膠樹林,被稱為鼻祖樹。在這些樹上,還能看到過去割膠的痕跡。“目前為了保護百年橡膠樹,已經不再對它們進行割膠了。橡膠林現在主要作為歷史示范基地,同時也是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對于中國橡膠事業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
1907年,一批愛國華僑來到海南開始了橡膠事業的發展,馬來西亞華僑曾汪源、曾金城父子與蔡季芻在當時的儋州洛南合股種植橡膠,名曰天任公司。后來,蔡惠膠園由天任公司分出自營,當時蔡季芻主持成立易通公司后改為蔡惠膠園。西聯百年膠園是天任膠園和蔡惠膠園的統稱。
在膠園創辦人之一蔡季芻及其妻梁亭亭的墓志銘上,鐫刻著一段話:上世紀初葉,先祖及其友人以中國無橡膠種植業為憾,報國心切,毅然回國,歷經艱難險阻,成功定植橡膠樹于儋縣洛南,揭開中國橡膠史之第一頁。
膠園的種苗全部來自南洋,膠園主劉良榮、曾江兩人到南洋購買膠苗3萬株,膠種(膠果)2萬多粒。據曾江回憶,膠苗齡約一年半,用木桶包裝,內裝黃泥,旁邊墊上稻草,膠種用木箱裝,內層墊有木糠。用船運載輾轉香港、海口、澄邁,在澄邁登陸后,用牛車運回膠園,路途耗費1個多月的時間。種植后八年開割,十年全部開割。
“炎熱西風夜不眠,家書重疊枕函邊,流螢明滅時三兩,砂虱親人累萬千。”膠園創辦人之一的曾金城當年留下的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記敘,創業之艱辛可見一斑。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一批批的創業者來到西聯,在“一粒種子,一兩黃金”的年代,創業者們把老膠園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把精心收集的種子和培育的膠苗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廣東、云南和海南各地,建起了一個個新中國自己的橡膠園,百年膠園在中國橡膠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沒。
可以說,西聯農場是我國橡膠事業發展的起源地。1960年2月,周恩來總理來儋州視察時,對當地橡膠事業的發展和成績表示了肯定,并題詞“西聯寶島,南國珍珠”。
中國熱帶植物資源寶庫
儋州熱帶植物園位于熱作兩院旁,占地32頃,1958年建立,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和前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的植物標本園。見證了中國天然橡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百年發展歷史。
中國熱帶植物園匯聚了來自是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種熱帶珍貴物種,是中國熱帶植物資源的寶庫和百科全書,也是世界熱帶作物資源的縮影。園內現有熱帶珍貴樹木、熱帶香料植物、熱帶藥用植物、熱帶果樹、熱帶油料植物和熱帶觀賞植物7個區,極具觀賞價值。
在熱帶植物園里,瑤草奇花爭奇斗艷,奇花異樹,古樹參天。熱帶萬畝花果園,山水花果,鳥語花香……據園內解說員蘇燦美介紹,海南熱帶植物園前身主要是以書籍保存為主,多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園區的種子保存技術也在不斷進化,目前種子資源的保存已經達到了十萬多份。
【來源:國際旅游島商報】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