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弼 本文來自:石屋大隊論壇  來自《儋州志》216、217、218頁的記載
  1902年(清光緒二八年)華僑曾汪源、曾" />
  • <ul id="magqm"><sup id="magqm"></sup></ul><fieldset id="magqm"><table id="magqm"></table></fieldset>
    <fieldset id="magqm"></fieldset>
    <strike id="magqm"></strike>
  • <ul id="magqm"></ul>
  • <ul id="magqm"></ul>
  • <fieldset id="magqm"><table id="magqm"></table></fieldset>
  • <fieldset id="magqm"><menu id="magqm"></menu></fieldset>

    海南的第一棵橡膠樹

    發布時間:2014-12-21 14:42:21   人瀏覽 來源:陳弼 橡膠技術網

    橡膠技術網 - 橡膠歷史

      《海南的第一棵橡膠樹誕生于石屋大隊》
      整理:陳弼  本文來自:石屋大隊論壇

      來自《儋州志》216、217、218頁的記載
      1902年(清光緒二八年)華僑曾汪源、曾金城倆父子從巴西帶回膠籽在那大附近五嶺村(現石屋管區五嶺村內)種植,未成功。1904年曾氏父子又興辦僑興公司種植橡膠,開創海南植膠的先河。至此,從有史記載的1904年至1938年間歸僑共在儋州興辦橡膠的16家公司中,石屋就占據其中的6家,最早一家也是在石屋管區興辦。

      解放前華僑植膠公司及膠園一覽表(石屋點)

      順序:膠園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人 膠園所在地
      [1](海南第一家)僑興有限公司 1904年 曾汪源、曾金城 區慕熙,區乾寅(南美秘魯華僑) 那大五嶺村附近
      [2]林興礦植公司 1933年 馮少強,梁森棠(馬來西亞歸僑) 石屋管區冒坤村
      [3]有利礦植公司 1934年 史濟 ,歐陽楚南(馬來西亞歸僑) 石屋管區石屋村
      [4]劉繼明礦植公司 1934年 劉繼明 (馬來西亞歸僑) 石屋管區石屋村
      [5]和興礦植公司 1934年 林壽南(印尼歸僑) 石屋管區
      [6]南昌礦植公司 1934年 符步佳(印尼歸僑) 石屋管區石屋村

      媒體報道

      海南新聞網的相關史實報道

      “橡膠是瓊籍僑民認識較早的熱帶作物,也因此成為瓊僑從南洋引進的最早作物品種。1902年,瓊僑曾金城從馬來西亞運回第一批橡膠樹苗,在儋州那大附近的洛基鄉西領村栽培種植,是為我國栽培橡膠之始。

      上述的“曾金城“也就是和<儋州志>記載的“1902年(清光緒二八年)華僑曾汪源、曾金城倆父子從巴西帶回膠籽在那大附近五嶺村(現石屋管區五嶺村內)種植,未成功。“的史實又有相吻合的地方。

      瓊僑種植橡膠熱潮

      1907年,歐渠甲在新加坡擔任3年《南洋總匯報》主筆之后,深深感到實業救國的重要,乃邀請富商好友胡子春從事開發海南的活動。兩人于當年二、三月環游海南一周,作深入考察,計劃一面移植南洋作物于海南,一面發掘島上礦產,同時組建銀行,欲將海南建成一個現代化省份。這一計劃,后因種種原因未能實行,但是他們將帶自南洋的橡膠、玉桂、咖啡、菠蘿、椰子、木瓜等優良熱帶作物種子,贈送給海南地方政府和人民,勸導推廣種植,以富裕民眾。

      歐渠甲、胡子春的計劃雖然因故未能遂行,但當年又有華僑區慕熙在儋州那大一帶創辦僑興膠園,種植橡膠樹苗。

      1911年,瓊僑曾汪源在那大辟建僑植膠園,引種南洋橡膠。

      從海南的“山水得喜“網站及從“客家人“網站的一些歷史學者的文章<渡瓊客家史概述>表述中也得知:
      材料如下:在經濟開發方面,渡瓊客家人的建樹尤為卓著。
    1904年,秘魯客家華僑曾金城先生(番禺人)就在那大創辦僑興有限公司,經營礦、植業,開采大寶山錫礦,開辟白南、五嶺一帶的膠園,他是海南橡膠種植業的創始人之一。
    1928年至1936年,北美客家華僑吳業添先生(新會人)集資興辦聯昌公司(今國營西聯農場前身),第一次大規模從南洋引進橡膠苗定植。
    馬來西亞客家華僑鄭任良先生(梅縣人)在瓊中三腳嶺創辦松濤華僑實業公司。
    蔡惠植、趙彩興(梅縣人)在那大辦起“兢業”膠園;
    范其祿在那大石屋開辟“其祿”膠園;
    鄧瑞英、鄧瑞文、鄧德輝等人在那大合羅分別開辟“刻刻”、“生生”、“兄弟”膠園;
    楊秀春、梁少海在蘭洋南羅分別開辟“清白”、“茂山”膠園;
    鐘南歧、鐘翔歧、鐘宏歧、鐘明岐等兄弟在蘭洋加老分別開辟“南歧”、“翔岐”、“宏宏”、“岐山”等膠園;
    邱文蔚、陳道允、鐘波平、彭志賢等人在南豐那旦等地開辟“文蔚”、“道允”、“波平”、“志賢”等膠園。
    這些橡膠園大都于1935年創建的,至海南解放前夕,已發展到較大規模。海南解放后,這些橡膠園大都被國營農場接管,屬華南墾植局管轄的西聯、西培等八大橡膠農場密集于那大地區的周圍,就是以這些客家人開創的膠園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作者(陳弼)序
      在我們石屋的(海南第一家)僑興有限公司
    1904年 曾汪源、曾金城、區慕熙、區乾寅(南美秘魯華僑) 那大五嶺村附近。這地點離你所說的西聯農場的橡膠王所在地很近,就隔幾座山。據說在石屋的僑興有限公司就地處五嶺村與洛基鎮炮龍管區冷密村交界處,現在我們石屋人叫那里“石狗潭”。那里還有一段“三個佬”的故事,這故事我記憶模糊,待回去問問那些老人才行。所以,我認為西聯農場的橡膠王,在種植的時候那地方曾經是石屋(那時叫五腳嶺)的土地。待解放后,西聯農場成立后才從我們石屋接管了現在橡膠王所在地的土地。

      拓荒海南 植膠中華——中國橡膠引植探源及祖輩投資追記

      作者: 中尉畫外音
      幼時,爺爺奶奶給我的印象是從填履歷表開始的,每次我寫完“區季謀”、“爺爺”后,都得別扭地注明“海外關系”,“工商業者”。為此幾個字,爸爸、媽媽、姐姐們被“組織”牢牢打上了印記,態度不斷被要求端正,“進步”變得滯緩……

      漸漸地,“海外關系”有了感性地補充——它是困難時期郵包里的洋麥片、餅干;是航空信封里穿著西裝革履的親人照片和豎著寫的繁體字;是清晨蓮香樓“企位”排隊,香港回來的爺爺請兒孫們喝早茶;是80年代初的引來左鄰右舍羨慕的日本錄音機、彩色電視機……

      漸漸地,“海外關系”有了歷史的回響——從塵封的史冊、泛黃的信札,從海南島的橡膠林,爺叔、爺爺、太爺和爺爺的爺爺…… 祖輩的奮斗痕跡依稀浮現,我為祖輩當年歸國創業,拓荒海南,植膠中華的歷史驕傲自豪,也為現版中國近代經濟史、華僑史、天然橡膠史的重大疏忽而遺憾。歷史應還真相,謬誤必須糾正,往事并不隨風——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番禺沙灣龍岐鄉曾汪源僑居秘魯時,立志把橡膠引種回國,到橡膠原產地巴西參觀學習,帶回橡膠種子在廣東省英德縣試種失敗后。曾汪源、曾金城父子又從馬來西亞運來一批橡膠苗在海南儋州洛基鄉西嶺村一帶栽植,試驗雖依舊未成,但意義重大,這是中國引種橡膠的開始。 光緒三十年(1904),馬來西亞怡保華僑區佐卿(我爺爺的爺爺)率其子區慕頤、區干寅與閩西永定下洋籍華僑“錫礦大王”、馬來亞中華商會主席胡子春,與曾家父子攜手在海南島那大創辦僑興有限公司,公司建的辦公樓因胡子春后來被清政府聘任為工部侍郎,此樓亦稱作“侍郎樓”,又稱“那大第一樓”。有人據此認為“僑興有限公司可視作海南最早的國有企業⑴” 。其實公司是南洋華僑響應清政府回國投資號召,經清廷特批“開辦瓊崖金屬墾礦農牧兼匯兌積聚”,辦公樓上懸掛龍旗,以示奉旨辦實業。創辦人區慕頤、胡子春各投35萬,南洋招股30萬,合共資金100萬(鷹元)。區慕頤任總辦、胡子春任協辦、股東曾汪源為首任經理、區干寅為董事。僑興有限公司以開采大寶錫礦為主,兼營墾殖業種植橡膠。

      僑胞冒著被所在國判刑的危險,連續多年從馬來亞大批量地偷運橡種橡苗,終在那大鎮北部三公里的僑南鄉界種植橡膠成功,開創了中國栽培橡膠的紀元,“使海南橡膠業的商品化種植和經營,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⑵

      宣統二年(1910)僑興有限公司出資1萬銀元,又同曾汪源、臺山籍菲律賓華僑劉杰生成立“僑植墾務公司”, 共合資3萬銀元。在儋縣清風鄉四教村邊開墾種植橡膠、咖啡等熱帶經濟作物,首任經理曾金城。1910-1912年間,僑植從新加坡引進10萬株橡膠苗木種植。

      1957年胡奇先生指出:“海南島橡膠樹的引種,有著光榮的歷史。我國華僑自19世紀中葉就在東南亞為人類開發了重要的橡膠資源(至今所有大農場——橡膠園的開辟無不依賴華僑的力量)。”⑶可惜該文將曾家父子橡膠引種海南和區氏投資海南橡膠的起始時間誤從僑興有限公司1910年再投資的“僑植墾務公司”成立算起,而把光緒三十二年(1906)何麟書邀集股本5千元,在樂會縣崇文鄉合口灣創辦的“瓊安墾務有限公司”當成最早的。胡奇先生雖然指出僑興有限公司成立之后,“首先從事植膠事業,當時由南洋采運種子回國,在那大西坋地方,植膠數千株,即日后之僑興膠園。瓊安與僑興是我國引種巴西橡膠最早的兩個膠園”⑷ 。但因他把僑興有限公司成立和曾家父子引種橡膠的時間搞錯好幾年,并無視何麟書“從南洋帶回的橡膠種苗,連續三年遭受失敗仍然不斷摸索經驗,反復試種,第四年終于成活” ⑸的史實,導致后來歷史多把何麟書列為“中國橡膠種植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的一系列錯誤。

      1908年,區慕頤﹑區干寅在海南島拿大鎮引進咖啡栽培。1914年僑興有限公司、瓊安墾務有限公司試種成功,“查僑興公司,已植三十余萬株,年出咖啡二千斤。瓊安則植千余株,其余公司尚在試種中⑹”,后被國人譽為“咖啡普羅米修斯”。

      1910年,區慕頤招集華僑資本20萬銀元投資民營航運業,創辦廣州僑輪公司,置有輪船大小兩艘,其中1艘拖輪載貨300噸,載客100多人,專門往來廣州至海口、瑜林、三亞等地運輸及拖引鹽船。后因航運線受外國侵略者控制致使公司經濟損失嚴重,再加上公司經營管理經驗不足,廣州僑輪公司于民國3年(1914)宣告結束⑺。

      1917年,僑興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礦業失敗,抽去僑植墾務公司2萬銀元資金,加上橡膠、咖啡遭受寒害,地方不靖,膠價下跌(膠價每百市斤僅值9元),虧損嚴重。后靠區季謀(股東區干寅之子、劉杰生之婿)連續借款7萬銀元,才得以維持并稍有擴展⑻。

      僑植墾務公司“民國十八年間(1929)以所業虧累不堪,股東無力維持,曾委托債權人區季謀君為全權出讓人,乃經年無人過問,而債累日重。股東對于業務及債務兩大問題均無法維持及清理,遂于1933年由廣州地方法院判決,將僑植殘余資產判歸債權人區季謀抵償債務”⑼。區季謀承接產權后,增資2萬銀元,重整業務,公司改名為“僑植志記墾廠”繼續經營。“嗣中日戰興,廣州淪陷,區宅被搶”⑽。解放前夕,因國家金融惡化,社會混亂,各業失敗,區季謀長住香港,僑植志記墾廠交由代理人負責經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12月,西方國家對中國全面經濟封鎖和禁運,天然橡膠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更是禁運的重點。東南亞各橡膠種植國,1951年4月發布禁令,不準華僑帶橡膠種子出境,違禁者槍斃。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因受地理位置等條件限制,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國家能種植天然橡膠,用石油作原料,生產合成橡膠的替代品不僅成本高,而且綜合性能比天然橡膠差。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8月1日做出《關于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為保證國防及工業建設的需要,必須爭取橡膠自給”。 11月華南墾殖局緊急成立,由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元帥兼任局長,統管華南五省植膠事業,率兩個師一個團組成數十萬墾殖大軍。1952年1月1日以原海南行政區公署橡膠墾殖處為基礎,成立華南墾殖局海南分局,海南行政區公署主任馮白駒兼任分局局長。

      1952年蘇聯和中國訂立秘密合作協議,蘇方提供資金、物資和技術,中國3年內墾殖橡膠800萬畝,從1959年開始,每年向蘇聯出口橡膠1.5萬到2萬噸。數百萬畝橡膠所需種子惟一的來源是到海南老膠園收集。解放軍152師機關和直屬分隊與海南軍區獨立第26、27、28團合并,組成林業工程第一師,1952年8月5日,林一師在《關于開展采集橡膠種子立功運動的決定》中提出口號“一粒種籽一兩黃金”。霎間,橡膠母樹和種籽珍貴異常,僑植膠園職工朱錫榮放火燒荒,不小心熏死4棵橡膠樹,被判了4年徒刑。各華僑膠園為了提供優質種子,主動減少割膠次數,增施肥料,為了國家,不計損失。并將母樹下雜草除凈窿隙填平。因為這灰赭色帶花紋、鳥蛋狀的膠籽不宜直接從樹上采取,藏在果莢里未熟透的膠籽發芽率低,即使發芽苗也不壯。而熟透的果莢會“啪”地炸裂,膠籽飛綻落地后如未及時撿起,擱久了會受潮膨脹變質或綻芽。

      部隊按班為單位住進膠園守護,吃飯時樹下依然有人蹲守。晚上鋪塊油布或芭蕉葉睡在樹下,一聽到有成熟的膠果炸裂聲,馬上提著馬燈尋找落地的膠籽。為了抵御臺風不誤農時,華南墾殖局從出動南海艦隊護航運送到用空投膠籽,形成了海陸空立體運輸網。

      1951年1月組建的儋縣木排墾殖場成為華南墾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貢獻最大的橡膠育苗基地,最繁忙的時候,每天有40多部卡車來回拉種苗,被譽為“世界第一苗圃”。場里的育苗技術骨干全靠歸國僑工。⑾

      早在1950年12月,海南軍政委員會就發布《公私合營與民營墾殖橡膠的暫行辦法與決定》,以政府出資1/3,私人經營管理,利潤與政府按比例分成的方式,鼓勵、推動民間種膠。1951年1月1日設立了橡膠墾殖處,組建起5個國營橡膠墾殖場。5月儋縣人民政府和橡膠墾殖處那大區橡膠管理所突然宣布:查僑植公司、僑興公司、天任公司、夏豐公司等四個膠園現屬官僚資本和反革命份子所經營的,依照政府的規定,自應予以沒收。公司負責人迅將代管一年來收支數目和制膠一切用具及割膠工友等,逐一分別列冊移交那大區橡膠管理所。⑿

      事后官方認錯,僑興等屬于僑產,不應沒收,是個誤會。不久全國性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爺爺以及其他華僑的膠園1958年5月被改并為“公私合營儋縣華僑農場”,原定支付產權方的十年定息,尚欠兩年多遲遲不付。當時定息是指企業在公私合營時期,按季付給私股股東的定量利息。1966年,文革爆發,定息取消。全國公私合營企業皆轉為國營企業,無端剝奪幾萬民族資本家應得的家產和股東利息。儋縣華僑農場被改為“東風農場”,由縣直接管理,再與華僑無涉。年邁的爺爺曾代表7家華僑農場多次寫信申述不果,80年代中爺爺還讓外孫宋亮把函件送呈國務院僑辦主任連貫,連貫親自批復廣東僑辦處理。儋縣政府后來落實華僑政策,補了60年代欠付定息5000余元——據說是一株橡膠樹按人民幣五角計。可是爺爺已于1988年去世了……

      海南島華僑膠園的膠籽遍布海南及廣東、廣西等地,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植膠成功。很開打破了國際封鎖。如今,中國是世界天然橡膠最大的消費國和第六大生產國。飲水思源,華僑對祖國橡膠業的貢獻其功至偉,其中區氏家族也占有幾個之最:引種植膠最早的、投資規模最大的、延續最長的華僑膠園——1904年僑興有限公司區氏是最大股東,其后胡子春、曾金城等元老相繼離開僑興、僑植。區氏家族前仆后繼,一直堅持到被“人民公社化”。

      中國近代經濟史、華僑史對華僑領袖和華僑投資工商業、交通等著墨較多,而對華僑早期歸國拓荒、投資種植業的記載往往淺嘗輒止。而農墾系統、農墾院校教材、華南熱帶作物研究院、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及海南省歷史博物館等對區氏家族等華僑對海南島持續長期投資于礦業、鹽業、種植、航運等民族實業,對天然橡膠、咖啡引種栽培和大面積繁育的歷史記敘不是空白,就是以訛傳訛。幸虧尚有陳光良教授、謝有造先生以及儋州文史界和儋州僑聯等熱心人對華僑創業史資料認真收集整理,源頭逐漸明晰,往事不再依稀,真相漸露端倪。

      2003年11月,受海內外親人委托,我父親區旦率堂兄區波和我專程去儋州市,實地考察祖輩創辦僑興、僑植膠園,以及作為1957年“華僑投資公司”最大股東代表,敦促政府抓緊解決儋州華僑戲院文革被電影公司長期霸占的遺留問題。90年代曾任僑植農場場長的市僑聯主席劉愛民熱情地領著我們到農場一一看了祖輩開創的膠園。物是人非,但見膠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

      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20周年、海南建省20周年,也是爺爺逝世20周年,我在互聯網搜索引擎鍵入“區季謀”,獲得幾十條全是他的書法作品在新世紀重見天日的消息——香港藝術館藏的草書軸于2003年12月入選“廣東歷代書法展”;2006年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公司、2007春季拍賣會、香港富得拍賣行有限公司均有區季謀書法作品拍賣……拍賣行有段簡介:“區季謀 (1896-1988):原名權,號季子。廣東南海縣大富村人。早歲居粵垣,為世家子,以詩詞書法擅名,又精究飲食,豪爽好客,喜與文友結吟。四十年代末移居香港,優游文翰,垂老不輟。擅行草,閑雅高逸。間亦作章草,得史游、索靖之遺。”想不到懷著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的爺爺一生巨資投實業、蠻荒植橡膠,青史無名。到末了,因賣畫度日,反而留下數語評價。怎不浩嘆!

      區季謀是一位對海南島開發做出巨大貢獻的民族實業家,辦民族實業眼光長遠、百折不饒。日寇入侵時,他不當亡國奴,不為日人謀事,寧肯率全家蝸居尚未淪陷的香港,并把住地提供給臺胞抗日志士出版抗日刊物《戰時日本》,支持民族抗戰。他鼓勵支持子女到大后方繼續學業。子女相繼成才。或業有專攻、或投身革命——大女區嚴華、女婿宋斐如雙雙為國捐軀臺灣;二兒區曙為香港洋行職員;三兒區曉、三兒媳關慧棠、五兒區昊、六媳婦伍而生均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四兒區旦參加閩粵贛游擊隊解放閩西后從事教育工作,四媳婦邱紅釵從事婦女工作;小女區惜華、女婿黃涵蓀在華南農業大學工作;六兒區智北京大學畢業后先后在中國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執教……在大陸的兒輩無一人從商,桃李芬芳散滿天下。兒孫開枝散葉,分布于中國大陸、香港、歐洲、美國、加拿大各地。全無紈绔之氣,各憑本事立世。

      翻出爺爺1964年曾為開發瓊崖六十年寫過一篇《五色雀 并引》,細讀再三,頓覺祖輩境界高遠。小輩不復牢騷。敬將原作奉上:
      五色雀 并引
      季子 甲辰仲冬

      敬文以人做五色雀見貽。為置枯木巖石間。頗栩栩也。此雀唯海南崖州有之。性靈巧而不易致。東坡謫宦是邦。曾為之詠。觸物懷往。因憶吾家六十年來開發瓊崖事跡。故章末涉及。庶后輩亦稍知經過云爾。

      做鳥之人學通曉,朱崖五色雀能肖。
      我讀坡詩首見之,可憐掩卷隨忘了。
      翻疑作者擬不倫,坐井何由天不小。
      蘇詩無畫與并傳,流入中原或未瞭。
      聊與縮龍作蛇足,鬢翁天上能無笑。
      枯木槎枒許是桐,獨石傴僂如鞠躬。
      參差錯集梅花數,知爾心仁能閔農。
      握粟難呼卻有性,惠然再顧笠屐翁。⒀
      經營七日乃蕆事,視布於麻敢謂工。
      海南實屬天府雄,五指橫撐萬匯豐。
      六十年來事開拓,南洋歸僑作愚公。
      士琦侍郎專摺奏,一綱十目殊崇隆。
      巨資投向蠻煙雨,成效期于久遠中。⒁
      漁鹽畜牧與采礦,開路修航治交通。
      更從四遠搜橡種,十年培植成膠叢。
      吾國樹膠自茲創,吾僑心力亦交慵。
      再三挫敗豈能折,盡其在我即為功。
      先叔遺言僅此耳,愚公之愚或可風。

      注:

      ⑴  謝有造《儋州十解之二:越挪越大的那大》
      ⑵ ⑸  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⑶ ⑷  胡奇《關于橡膠樹在我國引種歷史上的兩個問題》,《熱帶作物研究通訊》第1期,1957年。
      ⑹  陳銘樞總纂《海南島志》,神州國光社出版,1933年。
      ⑺  《廣州市志》。
      ⑻  儋縣僑聯《華僑在儋縣投資興辦實業概況》, 1983年6月1日。
      ⑼ ⑽  抄錄本廠產權的證明文件,1956年1月12日。
      ⑾  伊始、郭小東、陸基民、溫遠輝、謝顯揚《突破北緯十七度》,花城出版社,2006年10月。
      ⑿  海南軍政委員會橡膠墾殖處那大區橡膠管理所,那膠營字第一0四號,1951年5月19日。
      ⒀  閔農、握粟、再顧三句,皆見東坡五色雀詩。

      ⒁ 一綱十目,及投巨資于蠻煙瘴雨之鄉,期成效于曠日持久之后。俱見前清南洋宣慰大臣楊士琦侍郎專褶奏語。我公司名稱,為奏辦瓊崖金屬實業僑興有限總公司。內涵航海交通曰“僑輪”;畜牧采礦曰“僑倡”;鹽田漏曬曰“僑豐”;橡膠農場曰“僑興僑立”;都十余單位。不意六十年后,港中商號企業,始以“僑字”冠名。而“興”而“豐’又率相同也。區季謀原注。

      按:區氏家族在瓊最先投資的僑倡探礦公司和光緒二十五年(1899)投資臨安的僑益水利公司,1904年歸并在僑興有限公司下。區氏家族還陸續招股創辦了1908年僑豐鹽務公司;1910年的僑植墾務公司、廣州僑輪公司;1920年僑植墾廠;1925年僑立墾植公司(1929年易手轉賣改名“聯昌植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27年僑興膠園;1933年的僑植志記墾廠。此外還有1957年華僑投資公司“華僑戲院”的投資經營。民國初期,農林部聘區慕頤為高等顧問。民國五、六年間,委派區慕頤為兩廣鹽運副使。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橡膠人才網
    橡膠技術網 www.www.jlxczjs.com!
    >更多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首頁 | 橡膠新聞 | 橡膠價格 | 市場數據 | 橡膠技術 | 資料下載 | 橡膠文化 | 橡膠標準 | 橡膠制品 | 橡膠管理 | 橡膠展會 | 膠網圖片 | 橡膠招聘 | 橡膠人才 | 橡膠論壇
    聯系電話:021-59195925 咨詢合作:13524284813 郵箱:loogo@163.com 橡膠技術網為你服務 QQ: 36656166
    橡膠門戶網 Copyright 2006-2020 膠網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码|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99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久久国产精品偷99|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99久久精品国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免费看一级毛片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884aa下载|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日本VA欧美VA精品发布| 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