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民營橡膠的坎坷路
海南之有橡膠業,歸僑功不可沒。尤其是儋州的歸僑、僑眷,經過百年的實踐,百折不撓,艱苦創業,不僅奠定了海南,甚至全國發展橡膠和其他熱帶作物的基礎。除冒著生命危險引進橡膠等種子種苗外,還積累和推廣了種、割、管、養、制膠等多方面的經驗,培養大批富有經驗的技術能手,向國營農場、地方國營農場以及研究機關、院校輸送大批骨干力量,提供科研試驗基地及種子苗木。
橡膠引植探源
海南行政公署開發處于1956年編印的《海南熱帶作物介紹》指出,光緒30年即公元1904年,僑居馬來西亞怡保的區佐卿同僑領胡子春經清政府批準,在儋州的那大成立“僑興有限公司”,以開采那大的大寶錫礦為主,兼營墾植業種植橡膠。因為在此之前,即光緒28年(公元1902年),番禺華僑曾汪源曾帶回橡膠種子在廣東省的英德縣試種,結果失敗。不久,曾汪源、曾全城父子又從馬亞西亞運來一批橡膠苗直接到儋縣的洛基鄉西嶺村一帶種植,這就是中國引種橡膠的開始,但也沒有成功。據區佐卿的曾孫子區進(香港永辰國際文化機構董事總經理)在《中國橡膠引植探源及祖輩投資追記》中說:僑興有限公司偷運回的橡膠種苗,“終在那大鎮僑南鄉界種植橡膠成功,開創了中國栽培橡膠的紀元”。陳光良教授在《海南經濟史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中評論說:“使海南橡膠業的商品化種植和經營,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同年云南的刀安仁土司引植回國的8千株橡膠,被日本技工破壞剩5棵,不久再死4棵。1951年植物學家蔡希陶等去盈江考察時,僅剩1棵,被稱作“中國橡膠母樹”。兩年以后即光緒32年、公元1906年,樂會縣(今瓊海市)旅居馬來西亞的華僑何麟書,步區佐卿、胡子春后塵,在崇文鄉的合口灣(今東太農場坡塘區)創辦“瓊安膠園”,種植一批橡膠。到1954年時仍存“祖母樹”2006株,據說今天仍存66株。瓊安膠園又被稱作“中國第一個橡膠園”。
天然橡膠原產于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1876年開始人工種植,屬熱帶雨林喬木樹種,把北緯15°以北和南緯10°以南稱為“非傳統種植區”。而儋州位于北緯19°31′,東經109°34′,氣候屬熱帶季風型,比較接近南美洲的地理環境。土地肥沃,雨量充足,而且受臺風影響比海南其他地區都輕得多。經曾汪源作環島考察,認定儋州的南部地區發展橡膠條件相當優越,得天獨厚。大批華僑蜂涌而到,墾荒植膠,使儋州成為我國橡膠的主要產地。1950年,我們父親謝儒俊以橡膠技術員的身份參加清點,全縣共有膠園37個,3356畝,橡母樹48600多株、小膠樹5萬多株。1951年,膠園發展到150個,膠樹15萬多株。就是這些膠園,帶動了十大國營農場創辦,立業在儋州;四大地方農場也相繼建立。到1986年統計時,儋州境內的橡膠已達68.7萬畝、膠樹2061萬株、年產干膠3萬多噸。面積、膠樹株數、干膠產量均占全國十分之一強,名列前茅。
從對橡膠引植的探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云南盈江是中國天然橡膠的發源地,有中國第一棵橡膠母樹;儋州市那大的僑南鄉界是中國引植橡膠成功的第一塊寶地,它開創了中國栽培橡膠的新紀元;瓊海市境內的瓊安膠園是中國第一個膠園,膠園主人何麟書成為中國橡膠產業的開拓者;儋州是全國橡膠業的主要基地,在104年的中國橡膠發展史上,面積、數量、產量,一直名列前茅。
民營橡膠歷盡坎坷
從年青時代起就把心力撲在發展海南橡膠事業上的曾金城,留下一篇文章記敘當年創業之艱辛。文章說:“民國元年,是二十六歲。十一月娶妻,十二月攜妻渡瓊,于那大五嶺僑興公司茅舍居住。”“翌年生女名愛瓊,因山嵐瘴氣,夭折于海南。炎熱西風夜不眠,家書重疊枕函邊,流螢明滅時三兩,砂虱親人累萬千。騙妻度蜜烏翔嶺,誤父幾亡水口田,翻山越嶺瓊西去,揮舞鐵鋤著祖鞭。”
曾金城和父親曾汪源,原籍番禺縣人,僑居秘魯,立志把橡膠引種回國。清光緒28年,曾汪源到橡膠原產地巴西參觀學習,并偷帶回橡膠種子在英德縣試種。試種失敗后又直接從馬來西亞偷運一批膠苗到儋州洛基鄉西嶺村一帶種植,試驗依舊未成。轉與創辦僑興有限公司的區佐卿合作,對海南島的種膠條件進行全面勘察。直到1920年,曾金城另與崔樸池等創辦了開瓊植橡公司。歐戰結束,國際市場膠價狂跌,海南膠業幾乎瀕于破產。1928年,曾金城重新投資,改名新濟植橡公司,仍不景氣,再投資易名為永濟植橡公司。曾有四個兒子,一滿十六歲就渡瓊來儋參加墾植。堅守到膠價起色后,又改組永濟為天任植橡公司。年年擴種,到日軍侵戰海南前,已有新老膠樹三萬多株。曾金城之子曾浦回憶說:1939年海南淪陷,日軍提出與其父親合作繼續經營天任,其父棄園而逃,不愿為日所用。抗戰勝利,23歲的曾浦同父親、大哥曾鑒棠再渡海南復業天任,看到膠園荒蕪,悲痛萬分。其父時年61歲,壯心未減,留下一首七律:
幾番艱險著鞭先,野老何曾讓少年。
耳順不嫌豢瘴雨,軀殘猶肯冒蠻煙。
妻兒勸我休如此,宇宙生人豈偶然。
造化未容閑一息,奚須搔首向長天
可惜,長天不回答。曾金城招集原天任工人二十多人來清理膠園,進行開割。1949年,因年邁休衰,由曾浦陪同回鄉。1951年其大哥鑒棠也因事回鄉,膠園暫交歧頭村人曾江、曾興父子代管。三代植橡,艱苦創業的曾氏,再也沒有辦法光顧天任膠園。
而區氏在那大的西?地區植膠數千株,建成僑興膠園。1908年又首引進咖啡在那大地區栽培。到1914年已植咖啡三十余萬株,年產咖啡二千斤,被國人譽為“咖啡普羅米修斯。”然而,由于僑興的主營業務礦業失敗,1917年從僑植墾務公司抽去2萬銀元資金,嚴重影響到橡膠的生產。當年,橡膠遭受寒流襲擊,膠價下跌到每百市斤值9元錢,只好借款7萬銀元維持生產。到1929年所業虧累不堪,股東無力維持,委托債權人區季謀為全權出讓人出讓,又無人過問,債累日重,遂于1933年由廣州地方法院判決,將僑植殘余資產判歸債權人區季謀抵償債務。季謀承接產權后,增資2萬銀元重整業務,公司改名為“僑植志記墾廠”。中日戰爭爆發,國內戰爭不斷,金融惡化,季謀各業失敗,長住香港,業務交代理人負責。
1950年12月,海南軍政委員會發布《公司合營與民營墾殖橡膠的暫行辦法與決定》,以政府出資三分之一,私人經營管理,利潤與政府按比例分成。但1951年5月,儋縣人民政府以僑植公司、僑興公司、天任公司、夏豐公司等四個膠園屬官僚資本和反革命分子經營的名義予以沒收。事后政府認錯,僑興屬僑產,不應沒收。不久,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將華僑經營的膠園合并為“公私合營儋縣華僑農場”,時年1958年5月,并定支付產權方的十年定息。1966年“文革”動亂,定息取消,直到八十年代中才落實政策補給六十年代欠付定息5000多元。可惜,此時區季謀等人已離開了塵世。
1928年,北美洲歸僑吳業添、吳襄云、吳劭章,新加坡歸僑吳有勝等集股于寶島的大石鄉創辦“萬隆公司”種植橡膠,又為大火燒毀。1929年再次集資11000元銀元承買“僑立墾植公司”,改名為“聯昌植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并投資35800元銀元經營,從南洋運回一批橡膠,咖啡種子種植,需要招股10萬銀元,日寇南侵,無法實現。
1930年,美國華僑陳德舜投資2000銀元于聯昌公司同時,獨資3000銀元經營“文明膠園”,種膠9600多株。也因解放戰爭期間治安不寧,產鎖不利而放棄。1933年,馬亞西亞華僑譚元貴、譚紹棠到寶島的沙田一帶探礦,集資37650銀元辦“萬發礦植公司”。1935年植橡37000株。也因國民黨政府金融變動,匯回款全部失值,不敢匯款,只好靠開割的500多株橡膠維持留守員工生活,無法經營。1936年,在省港澳的華僑陳漢滔等人,投資14500銀元在大星種植油桐樹,后改種橡膠14537株,建立“民安植膠公司”,也因日軍侵儋失敗。抗戰勝利后只剩2659株。
民營橡膠,解放前歷盡坎坷;解放后,也經歷了幾次大坎。解放前創辦的僑興、天任、萬發、民安、文明等37個膠園,因種植技術不足,地方治安混亂,橡膠成活率低。至1950年我父親謝儒俊從國立海口高級農校橡膠專業畢業出來,代表政府去清點時,僅保存橡母樹4.76萬株,年干膠產量100多噸。1957年,通過合并私營膠園,成立了地方國營的僑植、南辰、和慶三個熱作農場,以及其他7個熱作農場,橡膠種植面積也只有1.01萬公頃,年產干膠205噸。到1958年的大躍進,橡膠場受高指標、瞎指標和浮夸風的影響,追求大面積而失管,膠園再次荒廢。三年中種下的8746.7公頃橡膠,只保存百分之六十。農場并入人民公社,農場的物資和設備被平調,再次遭受嚴重損失。“文革”開始,熱作農場的管理部門完全被肢解,正常的生產秩序被打亂,損失更加嚴重。儋州的民營橡膠業遭受推殘,備受煎熬……
民營橡膠的春天
在政府口徑、統計部門分類和民間看來,民營橡膠是指國營農場以外的地方農場、集體、私營和個體的橡膠。這個口徑從1951年華南農墾總局成立,率先組建國營西聯農場,國營西流農場起,沿用至今。
195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安置一千多名歸僑和僑眷來到儋縣從事種植橡膠業。到合作化前夕,新創辦的歸僑小膠園達113個,植橡膠92800株。連同老僑園共有150個,植膠14多萬株,其中橡膠母樹35000株。1958年,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和研究院從廣州遷到儋州的寶島新村,1960年又創建了熱作兩院試驗場,為民營橡膠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育苗、種植、管理、加工等全套技術。
三中全會以前,儋州的民營橡膠是指僑植、南辰、和慶、番加這四個地方農場和那大、前進、大成、洛基、雅星、富克、和慶、蘭洋、南豐、番加、東成這十個公社以及這十個公社的各個大隊辦的集體農場所種植的橡膠。管理體制上沿習國營農場那套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副業吃主業的“大鍋飯”,幾乎把企業吃光了。象樣子的只有富克的東光農場,南豐的南豐農場,和慶的“五四”林場,雅星的茶山農場,洛基的僑鋒農場,前進的牙拉農場和蘭洋的公社農場等。三中全會以后,除石屋大隊這面全國學大寨的旗幟外,其他地方分田到戶的同時也都分膠到戶,只有富克的東光農場、和慶的“五四”林場(后改為美萬新村)、雅星的茶山農場(后改為茶山村)采取統分結合留下部分集體橡膠或采取分成辦法管理。不久,石屋大隊的群眾轟起反對,趕走縣委派去的工作隊,也實行分膠到戶。
本來,儋州的民營橡膠,“文革”前面積已達到20769公頃,開割6471公頃,干膠年產量5500噸。而分膠到戶基本完成,到1981年統計時,面積只剩下10841公頃,開割4579公頃,產量2413噸。管理逐潮規范,實行“三保”高產工程,新種橡膠也逐年增多。到1993年儋州撤縣設市前,已有一萬多個膠園,面積達18462公頃,開割9065公頃,產量7797噸。在改革開放30周年、海南建省20周年的2008年初,我采訪了儋州市人民政府分管農業的副市長陳海潔,他說,我市的民營橡膠已達43萬多畝,年產量1.7萬多噸。再過五年有望發展到60萬畝,比十大國營農場的50萬畝增加10萬畝。由于技術上與“兩院”對接,每株膠的產量接近了國營農場的產量。民營橡膠真正的春天到來了。
儋州的民營橡膠,為全國橡膠種植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打破了世界植膠國家預言的橡膠禁區,不斷引進抗風、抗寒、高產的橡膠品種,實行“管、養、割”的科學辦法,摸索出膠樹“依山靠林”的規律,建立人工膠園生態群落等,對全國橡膠的發展起了借鑒和促進作用。更重要的、為農民奔小康,走上富裕之路提供了保證。農民把橡膠稱作“搖錢樹”,“創家靠蔗,發家靠膠”,“橡膠是儋州百年不衰的產業”。
作者:謝有造(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