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橡膠工業發展史
廣州橡膠工業發展史
柯萬霖 梁穎整理
20世紀初,世界的橡膠工業正處在創新發展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幾個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控制,使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廣州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橡膠產地,華僑眾多,來自日本、東南亞等地華僑以及港澳同胞的資金和技術回流,為廣州橡膠工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廣州是我國橡膠工業的發源地
廣州南基鄉人鄧鳳墀,曾在廣州開設恒昌盛木材店。他有子女10多人,有的在外國經商,其九子兆鵬與誼父陳玉波在新加坡謀生。陳玉波略懂一些制膠的知識,對制膠頗有興趣。一次,通過鄧兆鵬設法從法國人開辦的修補汽車輪胎工場里弄來了橡膠半成品,經過分析化驗,他們搞清了制膠的原理。又得知當時祖國還沒有橡膠品生產,從而產生了回國生產橡膠制品的念頭。他們與鄧鳳墀商量,鄧亦有棄商轉工的想法,大家不謀而合,于是鄧鳳墀與陳玉波合作,于1919年在廣州河南龍導尾創辦中國第一家“廣東兄弟樹膠公司”。鄧鳳墀把在國外的兒子全部召回來,一齊工作,技術方面由陳玉波和鄧兆鵬負責,資金方面則由鄧鳳墀與陳玉波的親戚張氏兄弟共同籌集,先制成橡膠托,不久創制“雙飛箭”男裝膠鞋底,用雙飛箭標志再加上“中國第一家”5個字作商標(最初的鞋底是直型的,不分左右腳)。膠廠的主要設備有80匹馬力蒸汽機一臺和煉膠機、蒸汽硫化罐等,雇有工人70人左右。生產的膠鞋底供應大新、先施公司和一些鞋店。由中國第一家廣東兄弟樹膠公司提供鞋底所生產的膠底鞋比之以前的布底鞋,既耐穿又防水,大受市民的歡迎,暢銷華南各地,兄弟樹膠公司也因此而獲利豐厚。兄弟公司還把生產剩余的邊腳料和回收的舊廢膠鞋底,用煉膠機軋碎后,用蒸汽硫化罐脫硫,制成再生膠自用。這是中國最早的橡膠制品及生產再生膠的工廠。廣州由于得其天時、地利,故成為我國橡膠工業的發源地。
廣州橡膠工業的發展
中國第一家廣東兄弟樹膠公司的業務有了發展,但創辦兩三年后,卻因股東內部意見分歧,拆股開投,終由鄧鳳墀父子投得,遂邀請其誼親梁采南增資入股繼續經營。陳玉波與張氏兄弟則在附近 鰲洲外街另設一廠,名為“中國大一家膠廠”,生產橡膠制品,產品為“大字牌”膠鞋底。
兄弟膠廠生產的膠鞋底、膠鞋踭,款式新穎、價廉耐用,產品暢銷,給鄧鳳墀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以致鄧曾遭人勒索。鄧考慮到日后的安全沒保障,便忍痛把膠廠的大部分股權讓給友人莫彥卿(鞋店主),而鄧則帶領子女于1923年到香港深水埗開設廣東兄弟樹膠公司后香港分廠。次年,鄧派其兒子兆樞、兆鵬前往日本學習,回來后即推出新產品——男女裝帆布面膠鞋,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在鄧、陳兩家辦膠廠獲厚利影響下,有眼光的人士紛紛投身于橡膠行業,至1922年廣州已有膠廠23家,較著名者有怡怡、實業、祖光、大利等膠廠。這就是廣州橡膠工業蓬勃發展的階段。
本世紀20年代至1936年,是廣州市橡膠工業上升發展的又一階段。這一時期,亦可以說是膠鞋業一枝獨秀的時期,而其他的橡膠制品,簡直不能與之相比。其時最著名的首推馮強膠廠。20年代,陳嘉庚在馬來亞生產的男女裝帆布面膠鞋、拖鞋,在國內暢銷,國外的華僑看到生產膠鞋有利可圖,紛紛回國辦廠。1923年,新加坡歸僑馮四、肖僑鴻、司徒廣、萬玉田等4人在泰康路開設馮強膠廠。這個廠對布面膠鞋生產工藝進行革新,率先采用鋁鑄鞋楦取代木楦成型的新工藝,用混合有機促進劑進行硫化、制成的“大象牌”膠鞋較為美觀耐用,暢銷國內。由于馮強膠廠資本實力雄厚,產品質量可靠,加上善于經營,注重宣傳,不斷創新,因此規模不斷擴大,工人由初時的100多人增至400多人,日產膠鞋4000雙,旺季時曾高達9000雙。到20年代后期,已發展到居全行業之冠,人們一度習慣把各種膠鞋,稱之為“馮強鞋”?梢婑T強膠廠的名氣。那時,橡膠行業的“七強”為馮強膠廠、中國第一家、中國大一家、平安福、興業、萬里、國光等七家膠廠。稍具規模的橡膠廠有20家,而小廠則逾百家。全市有煉膠機約70臺,年耗生膠400多噸,產鞋1000多萬雙。30年代,是廣州橡膠業發展最蓬勃的時期。
雖然是時廣州的橡膠制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品種較為單一,普遍集中生產工藝較簡、銷路較暢、獲利較豐的生活用品如膠鞋、膠鞋底等,而對于工礦交運急需的橡膠制品(輪胎、膠管、膠帶)則遲遲沒有生產。究其原因,一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舶來品(膠管、膠帶、輪胎)基本上占領了我國的市場,使我國生產這些產品的民族工業失去了發展的良好空間和市場;二是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顯得資金不雄厚,技術、設備落后,只能生產技術含量低,工藝簡單的低附加值日用品。因此這一時期廣州橡膠業的產業結構是不合理的,其發展也是一種畸形發展。
淪陷時的低谷及光復后的“復蘇”
1938年,廣州淪陷,經濟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期間,市內20多家較大的膠廠先后倒閉或遷移到外地,僅有6間大廠勉強開工,然而景況都已大不如前了。其中合作、同源協、竟成、瓊生4家繼續生產布面膠鞋,但日產量銳減至3000雙。而平安福和萬里廠只經營代客加工轆膠。廣州的橡膠業此時跌進了低谷,處于氣息奄奄的困境之中。這樣的局面一直維持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占香港后,交通堵塞,舶來品運不進來,市面上工礦交通及民用的橡膠制品奇缺,從而為留在廣州淪陷區以及由香港來穗的橡膠業者提供了一個重操舊業的機會。可是當時只有幾家大廠能生產膠鞋,迫使其他小廠另尋出路。于是,“無煙膠廠”和“轆膠廠”這對孿生兄弟便應運而生。所謂“無煙膠廠”,就是既無動力和煉膠設備,又無鍋爐提供熱源進行硫化的家庭作坊。所謂“轆膠廠”,是指原先有動力裝置和煉膠機,但已停工或半停工,然而為了適應當時“無煙膠廠”煉膠需求,而復業為客戶代為加工混煉膠料,自己不生產成品的工廠。無煙膠廠的投資不大,不需要購置大型的設備,只要把膠料委托“轆膠廠”加工混煉后取回,經過手工或半機械化進行成型制成半成品,而硫化則采用“炭啤”或“炭甑”,土法制成膠管、輪胎等橡膠制品。炭啤,是用木炭作熱源的手搖式平板硫化機,一次硫化的面積不大,完成一件橡膠制品得分多次硫化。炭甑,是以鐵皮形成容器,四周砌墻,中間堆放細砂在底部燃燒木炭加熱,借細砂傳熱形成熱空氣間接加熱,用以硫化已成型的橡膠半成品。無煙膠廠就是采用如此簡陋的設備土法生產出市場短缺的橡膠制品。其中較為有名氣的如王瀚釗的大華廠,生產26寸的軟邊三輪車外胎;許南、陳七的安全廠,生產28寸硬邊自行車外胎;黃庭槐的吉普廠,生產兒童膠球;穗城廠生產膠管;金城廠的膠板;李福記的傳動膠帶;華達廠的膠齒輪;南生廠生產汽車用的橡膠零件;還有一些廠生產膠鞋、鞋底和膠屐皮等。這些無煙膠廠的出現,使市面上短缺的橡膠制品有了貨源,給人民帶來了生活上的方便。
抗戰勝利后,廣州橡膠工業曾一度復蘇,不少歇業多年的老牌膠鞋廠相繼復業,還新出現了膠管、膠帶、膠板、自行車胎的生產廠以及汽車輪胎的翻新廠。1947年,全市的橡膠廠發展到227家。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國民黨的敗退,通貨膨脹,洋貨充斥市場,眾多的橡膠廠陸續倒閉,開工的或半開工的不過83家,尤其是生產力車胎的廠家,原來已經不多,只有七家,這時卻轉業或關閉了5家,剩下的寶捷、大行2家也要靠生產副業——膠鞋和膠屐皮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解放前廣州橡膠業萌芽、畸形發展、衰落的過程,是舊中國民族工業的一個縮影。
解放后廣州橡膠工業發展狀況
于清溪著,膠大整理
廣州的橡膠工業在1950年解放后也很快有了復蘇,1951年達到214家,為了節約生膠,保證產品質量,首先對生產分散、技術基礎薄弱的膠鞋廠進行了改組。除保留合作、民新、南方、利民、大中華、杰廠、新中華等幾家條件較好的膠鞋廠獨立經營外,對其他40多家膠鞋廠實行并廠聯營,組成4個聯社和一個聯廠。由于帝國主義的封鎖,1952年生膠從香港進口 遇到極大的困難,于是對膠鞋生產又實行進一步緊縮措施,繼續調整膠鞋廠點。有100多家小橡膠廠轉業或停產。歷史上較為有名的,有“中國第一家”班底組成的合作膠廠以及1931年建立的設備比較完整的中國膠廠都已停業,競成、正泰等基礎較好的工廠轉產自行車胎和其他橡膠小雜品。
1953年開始,國家進一步擴大了對私營橡膠工業的加工訂貨,開展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等多種形式,使其由盲目發展步入計劃發展階段。隨著“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事業的開展,橡膠制品的需要量,尤其是生產資料用橡膠制品的急劇增長,對私營橡膠工業的訂貨也有了很大的增加。1953年是全國私營橡膠工業發展非常迅速的一年。廣州生產蓄電池殼的義聲膠廠也于1953年轉入合營。
1954年,中央決定對主要有影響的私營企業開始進行公司合營試點,由加工訂貨的初級形式轉向國家資本主義的高級形式。在橡膠工業中對私營橡膠廠試行公司合營。到1955年,全國橡膠工業開始出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不少私營橡膠廠看到公司合營的優越性,也開始實行“以料定產”,“下達計劃”、“均衡生產”和“定點配套”等措施,使其嘗到計劃管理的甜頭。同時,并對加工訂貨中的合同管理,貨價核算,原料核配,質量檢驗,駐廠監督等方面又進一步做了改進。
經過1953年到1955年兩年對少數橡膠廠進行公司合營的試點,為全行業進入公司合營打下了基礎。1955年到1956年初只有幾個月時間,各地私營橡膠企業由于大勢所趨都成批地進入行業公私合營。
廣州經過前幾年的并改,有100家參加全行業合營,由廣州市第三工業局的橡膠皮革工業公司進行領導管理。通過成立橡膠工業公司,首先對當地的地方國營橡膠工業與公司合營橡膠工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使干部調動和技術工作得以進行相互交流。其次也為下一步對橡膠工業的經濟改組和橡膠企業的改革提供條件。
全國348個公司合營橡膠企業,全行業合營后第一年,1956年比1955年總產值增長30%,第二年,1957年比1956年增長27%。許多企業學習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的管理經驗,迅速改變了面貌。社會主義橡膠工業已開始形成初級的管理經驗。
1958-1978年20年,橡膠工業歷經“二五”,“三五”,“四五”,“五五”這4個五年計劃,經歷了大躍進、三年災害和文化大革命動亂,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迂回前進。
這段時間重視科研建設,大部分橡膠科研院所在此期間建立。
1958年,橡膠局直屬的國營企業下放地方管理,化工部橡膠局也同時撤銷。
橡膠企業下放地區之后,各地辦橡膠廠的積極性非常高。一些土洋結合的小橡膠廠,如雨后春筍般自行發展起來,一時遍及全國,新上馬的小橡膠廠數量一下達到好幾百個。
由于下方之后,企業放松了管理,產品質量明顯下降,新上馬的小橡膠廠的產品質量不及大廠的一半,大廠的質量也比以前下降了三分之一。
大躍進推動了科研技術的發展。但由于指導思想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略了經濟發展規律,因此在快速發展橡膠工業的同時,帶來了質量、管理等許多問題,無法持續開展下去。
橡膠托拉斯公司
1964年,根據化工部高揚部長的批示,開始醞釀組織全國性的橡膠工業經濟實體。橡膠工業被指定為全國工業托拉斯試點單位之一。廣州橡膠廠從16個合并為9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68年10月中國橡膠工業公司全面解體,經濟實體試點工作中斷,分公司下方地方管理,干部絕大部分下方到干校勞動。橡膠托拉斯中途夭折。
橡膠三資企業的出現
1985-1989年,港臺大量來大陸投資,廣東制鞋業快速發展,1986年以來,計有廣州南方、東方、新前程等各類鞋廠3000余家,來料加工的工廠也有300余家鞋業職工10萬余人。
在輪胎工業方面,1983年開始,由廣州輪胎廠與應該鄧祿普公司達成合作改造斜交輪胎生產技術項目,輪胎實行部分返銷。港臺等“三資”開始出現。橡膠行業開始進入新的發展局面!
近三十年
近三十年廣州橡膠工業發展,國企逐步改制為民營企業!私營小企業蓬勃發展,外資、合資企業紛紛入駐,以廣州為基礎的珠三角橡膠圈在中國橡膠行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