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橡膠工業歷史
青島橡膠工業歷史
第一節 輪胎
飛機輪胎
1951年,青島橡膠廠開發生產了飛機輪胎。產品品種分別為飛機主輪輪胎9000×300—370(09胎)、1100×395(91胎)、1200×450(25胎)、1400×485(81胎),此胎系列為美制C—46型飛機配用,是國內生產的最大規格的輪胎;飛機尾輪輪胎有660×160(66胎)、530×230(35胎)、470×210(14胎)、770×330(27胎)。1952年,以該廠為基礎成立山東橡膠總廠(1958年改為青島第二橡膠廠)。同年,飛機尾輪輪胎產品全部移交沈陽第三橡膠廠生產。
汽車輪胎
1935年、1936年,日本商人分別投資100萬日元和30萬日元建立橋石BridgeStone護謨株式會社制胎場(簡稱“BS制胎場”)、鑫和護謨株式會社,開始生產汽車輪胎。BS制胎場1940年脫離總廠,成立日本車胎股份公司青島分公司。主要生產32×6、32×7兩種型號的卡車輪胎內、外胎,年產量約為9000套,商標為“BS(皮愛司)”。1944年,與日本護謨株式會社太陽膠鞋場合并,成立青島膠皮工業株式會社青島工廠,資本由200萬日元增至1100萬日元,成為日資在中國開辦的最大的橡膠制品工廠,內外胎年生產能力均為12萬條。是年,汽車輪胎外胎產量達到1.30萬條,內胎產量1.28萬條。分別占華北地區總產量的50%~70%和30%~60%。鑫和護謨株式會社規模也相當大,僅次于青島膠皮工業株式會社青島工廠,并擁有當時最新式傳導帶用平板加硫機及胎用帆布織機。抗日戰爭勝利后,青島膠皮工業株式會社青島工廠被南京國民Gov經濟部魯豫晉區敵偽產業局接收,改稱青島橡膠廠,1947年7月轉讓給國民黨中央黨部財經委員會,易名為齊魯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橡膠廠。時值國民黨發動內戰,交通不暢,原料來源不足,只能勉強維持局部生產,1947年僅開工1個月。到1949年6月,四年間共生產汽車輪胎外胎2.58萬條,內胎2.32萬條。鑫和護謨株式會社在未接收前被美軍占用,設備毀壞嚴重,后將部分設備拆遷青島橡膠廠,其新式平板加硫機等設備于1948年被拆運臺灣。
青島解放后,青島橡膠廠成為國有企業,隨即恢復生產。1950年,更新改造了生產工藝和設備,將立式硫化罐改造成帶有平衡器的硫化罐,并安裝了電動起重設備和萬能定型機及全套熱水循環系統,初步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是年,汽車輪胎外胎產量達到3.36萬條,內胎產量3.45萬條,墊帶產量3.72萬條;外胎產量比1949年提高了3倍,產品合格率從1949年的99%提高到99.85%;產品已有5個規格9個品種,商標改為“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該廠的擴建和改造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項目。5年內投資1886.6萬元,新建廠房6.23萬平方米,新增添設備55臺。先后將橡膠的塑煉、混煉由開放式煉膠機改用密閉式煉膠機;簾布壓延由刮漿后三輥壓出機貼膠改用四輥壓延機直接貼膠;胎面由壓坯機壓型改用壓出機出型;輪胎成型由核芯式改用半芯輪式;硫化由單嘴氣囊充水改為雙嘴循環;內胎硫化,內壓由冷風改為蒸氣,提高了工效和產品質量;內胎插嘴由用夾子改為插口,扭帽改為粉子泥。同時,改進運模滾送,由水平式改為斜坡式,減輕了勞動強度。另外,胎面配方開始摻用熱聚丁苯橡膠;胎體骨架材料由棉簾線改用人造絲簾線。經過改造,提高了機械化水平,初步實現了生產連續化,降低了原料消耗,減輕了勞動強度;汽車輪胎年產能力由解放初期的7.4萬套提高到30.1萬套。1954~1957年,該廠汽車輪胎產量平均增長速度為26.98%,為全國橡膠加工業產量平均增長速度的3倍,產品合格率達到99.97%。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市汽車輪胎總產量達到377.03萬套,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提高了3倍,出口68萬套,遠銷朝鮮、蘇聯、阿爾巴尼亞、波蘭、巴基斯坦、伊朗、也門、毛里塔尼亞、越南、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全文閱讀:http://www.www.jlxczjs.com/bbs/thread-75343-1-1.html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數萬湖南兒女支邊云南:以湖湘精神澆種中國橡膠2021-10-27 03:10:33
- [天膠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膠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鈿浩:我們當年入深山墾荒種橡膠 開路建房全得自己來2021-07-05 10:07:33
- 中國橡膠工業重地之山東(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憶新中國如何跳出天然橡膠圍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