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院士”沈之荃:“科技創新,最要緊的要有科學態度!”

院士名片
沈之荃,高分子化學家,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其研發的三元鎳系順丁橡膠,奠定了我國5個萬噸級順丁橡膠生產廠聚合工藝基礎。同時,她首開的應用稀土化合物作催化劑,成功研制出了稀土順丁橡膠和異戊橡膠等新品種,她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吳學周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等榮譽。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席記者 吳靜 徐晟哲 實習生 毛郅昊
最新一期《高分子學報》封面,刊登了一篇《荃意江南 芬芳高分子》的文章,致敬沈之荃院士90歲生日。
對于多數人而言,沈之荃這個名字是陌生的,但在化工界和高分子學術界,沈之荃是“YYDS”(永遠的神)。這本由中科院化學所主辦的學術雜志,特輯報道沈之荃院士,足見其分量之重。
沈之荃主要從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她研制的三元鎳系順丁橡膠,奠定了我國5個萬噸級順丁橡膠生產廠聚合工藝基礎,其學術文獻至今依然被世界各國廣泛引用。
今年5月27日,是沈之荃90歲生日。前不久,記者跟隨杭州市科協負責人一行走訪沈院士,并對這位“90后”進行了專訪。
“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怎么能算報效祖國呢?”
“沈院士,我們是杭州市科協的。今年是您90大壽,我們來看看您,學習您的科學精神,把您的科學故事講給年輕的科學工作者聽……”綠蔭環繞的浙江醫院,市科協黨組成員、掛職副主席周密博士進門便和沈之荃院士拉起了家常。
雖已年過耄耋,但沈之荃院士依然精神矍鑠。她坐在輪椅上,將我國橡膠工業自力更生的往事娓娓道來。其談吐優雅,舉止大方,邏輯縝密,不時還會說出幾個網絡熱詞。
1952年,沈之荃剛剛從上海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前身)化學系畢業,而在填寫分配志愿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東北、西北和華北。為什么要去“三北”?她說:“因為那里最需要開發建設,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怎么能算是報效祖國呢?”
然而事與愿違,沈之荃被分配至蘇州大學任教,主講《工業化學》。沈之荃想得很通透,祖國需要什么,她就做什么。在蘇州大學任教10年,她勤奮治學、潛心教書,就連《工業化學》這本教材,都是她參考多國文獻自編的。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工業化學剛起步,橡膠更是炙手可熱的戰略資源。當時,我國橡膠物資極為緊缺,且遭到了外國的技術封鎖,打破西方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迫在眉睫。
祖國在召喚。
1962年,沈之荃調入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在那里,她把全部心血獻給了科研,也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橡膠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但我國天然橡膠很少,那時國外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我們必須自力更生。”
為了盡快實現合成橡膠技術的突破,沈之荃和歐陽均先生等人首先提出了“三元鎳系催化體系對丁二烯的定向聚合和鎳順丁橡膠的結構性能”研究課題,這是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
人工合成橡膠的關鍵是催化劑,攻克這一關鍵技術談何容易?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在幾乎沒有任何文獻可供參考的情況下,他們成功研制出三元鎳順丁橡膠,該技術1965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沈之荃找到自己的坐標。
“科技創新既需要熱情,也需要坐‘冷板凳’”
在三元鎳順丁橡膠的基礎上,我國建立起了錦州石油六廠橡膠廠、北京燕山石化橡膠廠、上海高橋橡膠廠等5個萬噸級鎳順丁橡膠廠。短短幾年,我國順丁橡膠的年生產能力突破了7萬噸。
三元鎳順丁橡膠技術產業化,是我國在通用高分子材料生產領域中唯一成功采用全系列國產技術進行經濟規模生產的項目,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做出一個成功的產品比寫一篇文章要困難得多。我是一邊學、一邊干,遇到失敗的時候,我也會哭鼻子。”從化學實驗室的試驗研發到技術攻關投入生產,沈之荃和同事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經小試、中試及和其他合成橡膠的“PK”。
在沈之荃看來,科技創新既需要熱情,也需要坐“冷板凳”。“搞科研,兩點很重要:一是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對什么都感興趣,要集中精力解決最最重要的問題;二是要實踐,有些文獻看不懂,就去動手做,有點體會了再看,就理解了,看了再做、做了再看,要坐得住。”
找到突破口后,沈之荃在橡膠領域的研究一發不可收拾,她將目光投向了稀土,并應用稀土化合物作為催化劑,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個可與天然橡膠相媲美的新品種——稀土順丁橡膠和稀土異戊橡膠,于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后來,雖然意大利、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競相研制了“稀土系橡膠”,但沈之荃研發的稀土順丁橡膠和稀土異戊橡膠依然被公認為性能最好的合成橡膠品種。
說到橡膠,浙江是一個橡膠大省,塑料產能全國第一,擁有鎮海煉化和浙江石化兩個基地。比如,鎮海煉化最新項目一期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已投產,目前二期2000萬噸項目在建中。“現在很多化工項目,用的還是我的技術,這一點我還是很驕傲的。”沈之荃說。
周密博士接過沈院士的話茬:“以前,化工基地都在東北,現在慢慢移到江浙沿海。從這一點上說,我們都是受益者。我學的也是高分子新材料,還有很多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
“結果重復過了嗎?”嚴謹治學“育桃李”
1979年,沈之荃調往浙大,她舉家來杭,沒什么行李,只有數箱書籍。初到浙大,沈之荃的辦公室就在實驗樓里,面積不足10平方米。對面就是實驗室,柜子上放著學生的測量儀器,冰柜里存放有一些實驗藥品,座椅也已褪色和破損……
簡陋的辦公環境,并不影響她嚴謹治學。在浙大,沈之荃主講“配位聚合”“高分子化學選論”“專業外語”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她講課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內容新穎,深受學生歡迎。
在沈之荃眼里,科學研究容不得半點馬虎,越是看似完美的數據,越是要多做幾遍實驗以保證其可靠性,在沈之荃幾近固執的要求下,每個實驗學生至少要重復做三次。
“結果重復過了嗎?做科學研究最要緊的是要有科學態度,必須實事求是。”這是沈之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對實驗如此,對論文則更嚴苛。有一次,一位博士研究生向沈之荃提交了一篇論文,因不合要求被她退回去了。學生又進行了修改,又被她退回去了,而當學生拿到經導師批閱后的第三稿時,18頁稿紙上幾乎每頁每行都有沈老師的精心批注,這在學生中傳為美談。
沈之荃是嚴師,更是益友。有一年冬天,學生凌君在實驗室里做動力學實驗,當他正忙著給燒瓶里的化合物加熱時,年近七旬的沈之荃走了進來。這時,凌君突然發現還需要三個干凈的燒瓶,但他自己抽不出手洗燒瓶。這時,沈之荃默默地洗好了三個燒瓶:“可以用了!”凌君至今還記得這個細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據不完全統計,調任浙大至今,沈之荃帶出碩士和博士生多達80余位,其中不乏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也有世界一流大學的教授、博士后,還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等。
周密博士還是浙江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老師。臨走時,他說:“一定要和沈院士合張影,要將院士的科研故事講給學生聽,要將院士的科學精神發揚光大,激勵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嚴謹治學,科技創新!”
轉自:橡膠技術網,橡膠行業門戶網站!

- “橡膠院士”沈之荃:“科技創新,最要緊的要有科學態度!”2021-08-19 11:08:58
- 為中國核防護做過貢獻的橡膠老兵,成功狙擊了一場專利搶報2021-07-09 10:07:02
- 99歲新中國天然橡膠事業奠基人、原農業部部長何康逝世2021-07-05 10:07:16
- 市領導親自慰問,航空輪胎技術帶頭人!2021-01-25 11:01:27
- 科學家開發“橡膠+碳化硅”低成本散熱復合材料,但這不是重點!2020-12-24 10:12:50
- 航天材料專家揭秘神九天宮對接密封圈2019-11-28 11:11:03
- 為了橡膠而來 竺可楨兩次考察海南島2017-12-28 11:12:05
- 2021年度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50強排行榜公布07-30
- 鄧祿普捐贈急需物資——發電機150臺!07-24
- 山東橡膠行業50強公布07-21
- ANRPC:2021年全球天膠市場供需料相對平衡06-16